查看原文
其他

胡适 | 聪明的极致是厚道,自由的底线是宽容

先知书店 少数派悦读 2022-12-28



聪明的极致是厚道,自由的底线是宽容

文:网摘  编:先知书店


在民国的文人里,胡适的厚道是出了名的。他不像鲁迅那样尖刻,不似徐志摩那样多情,也不像钱钟书那般骄傲,他宽厚、善良、真诚。在当时的北京城里,每到周末他家里总是高朋满座,他对社会各界人士统统欢迎,就连小贩也不例外。
 
对穷困的人,他接济金钱;对走入歧途的人,他晓以大义。对待身边的人,他细心周到。

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一个角落,以至于当时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“我的朋友胡适之”,这样的好人缘,和他的厚道是分不开的。
 


▌厚道的人,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
 
胡适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,父亲早逝,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成人,婶婶嫂子们一不高兴,就给他们娘俩甩脸子看。所以胡适年幼早熟,很小就懂得看人脸色。
 
长大成人之后,胡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;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。”
 
厚道如胡适,他一生遵循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古训,他知道看人脸色的难受,所以从来不肯在人前甩脸子,让人难堪。
 
1938年,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大使,当时胡适没有多少外交经验,去了美国还要四处求人,每天都要应酬,累得半死,情绪极差。
 
但是他的下属,却丝毫没有被他的坏情绪波及,而且他们每次半夜来找胡适,胡适也依然是和和气气的。
 
胡适给他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:“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,但你知道我的脾气,我不去就罢了,去了,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,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,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。”
 
胡适曾经教育自己儿子说:“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,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,时时要想想‘假如我做了他,我应该怎样?我受不了的,他受得了吗?我不愿意的,他愿意吗 ? ’你能这样想,便是好孩子。”
 
一个人,如果能够做到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凡事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,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,这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厚道的人。



▌厚道的人,懂得感恩
 
胡适在三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,母亲夹在几个媳妇中间经常受气,在这样的情况下,胡适成为母亲唯一的指望,她苦心孤诣地培养他,在点滴小事上打磨,帮他择取老师,支付远高于一般学生的费用,极其难堪地帮他争取读书的费用,后来胡适出国读书,一去就是十年,她独自承担难以想象的寂寞不说,有次得了重病,还特地不要让人告诉胡适……

她像所有的中国母亲一样,为孩子付出了太多。

她为胡适挑选了一门婚事,是江家的女儿江冬秀,一个并没有见过多少世面,缠着小脚的大家闺秀。
 
当时,江、胡两家订了婚约之后,胡适就先后到上海、美国求学去了。过了十多年他俩还未结婚。
 
但是江冬秀却已经把自己当做过门的媳妇了,江家本来是望族,在家里,江冬秀有自己的丫环婆子,凡事都不用自己动手。但是她却亲自来胡适家照料胡适体弱多病的母亲,胡适一去十年,她就照顾了十年。
 
胡适的父亲早亡,是母亲一手带大,他知道母亲的不容易,他虽然不乐意这门婚事,但他也不肯忤逆母亲。
 
在外漂泊十年的过程中,江冬秀能代他尽孝,胡适也甚是感激。
 

于是这个新文化的楷模,在身边的新青年追逐新式婚姻的时候,毅然踏进了旧式婚姻的殿堂。
 
他和江冬秀,一过就是几十年。
 
他对妻子温顺服帖,是出了名的怕太太。


如张爱玲所说,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。胡适那么帅那么有才,却与她相守一辈子,没有纳妾,又那么听话。
 
这一切都是因为胡适懂得感恩,知恩图报。
 
一方面是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,一方面是报答妻子的尽孝之义。
 
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相互的。一个人只有怀有一颗感恩之心,别人才敢放心与之交往,在相处的过程中才敢放心付出,不必担心有一天这个朋友会头也不回地弃人而去。
 
一个人懂得感恩,才能算是一个厚道的人,别人才敢信任你,才能拿你当朋友。
 


▌厚道的人,懂得宽容别人
 
胡适和鲁迅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双星,但是两人的性格言论却截然相反,因为观念的差异,鲁迅几次讽刺胡适,但是胡适却从未和鲁迅直接交锋过,也没有与他进行过笔战,更没有表现出对他的人格的不恭。
 
1929年9月4日,胡适给周作人写了一封长信,十分感慨地说:“生平对于君家昆弟,只有最诚意的敬爱,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,此意始终不减分毫。相去虽远,相期至深。此次来书情意殷厚,果符平日的愿望,欢喜之至,至于悲酸。此是真情,想能见信。”对鲁迅的敬爱溢于言表。
 
鲁迅逝世后,许广平为《鲁迅全集》的出版而四处奔走,却无人愿意帮忙,不得已求助于胡适,胡适马上着手运作。他从未计较过恩怨得失,不管是友人,还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,他都尽全力帮助。
 
鲁迅逝世后,苏雪林大骂鲁迅,胡适并没有趁机附和,反而批评苏雪林,说苏批鲁的话是旧文字的恶腔调,应该深戒,他认为鲁迅“自有他的长处,如他的早年的文学作品,如他的小说史研究,皆是上等工作”,应该“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”。宽容客观平和。
 
哪怕到了晚年,胡适对鲁迅的评价也十分中肯,从不稍加贬抑。胡适的宽容大度,可见一斑。
 
胡适曾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,那就是:“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”。他认为“宽容是一切自由的根本,没有宽容,就没有自由。”



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情感、高贵的品质、是一种仁爱的光芒、一种崇高的境界。胡适自己也是身体力行、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高尚的宽容理念。


北大教授陈平原曾说,病症是鲁迅看得准,药方是胡适开得好。

殷海光先生曾将胡适看作衡量社会健康状况的水平仪:当胡适思想人人喊打的时候,正显示了国家限于不正常的窘境;只有胡适被普遍接受,国家才会走向通往自由的健康之路。胡适的存在,就是中国社会的一针清醒剂,映衬着社会的狂热与急进。


这一百多年来,各种“新思潮”都试图为旧时代诊断,为新秩序指路。但只有很少的人看准了病根;开对药的,更是寥寥无几。只有胡适看得最真切,药方开得最妥帖:社会走向现代文明需要的不是那些猛药,而是一剂清醒剂——对常识和理性的固守。


他用极为温和的姿态、“日拱一卒”的执着,展示了如何在急进的时代,坚守渐进和改良;如何在趋向专断的年代,保持多元与宽容。


为此,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这套涵盖了胡适全部重要作品的《胡适文集》,在现代理性的培育中感受真实的胡适。


◎窥探中国现代学术发展、人文精神的典范之作:


胡适一生触角所及,范围之广超越了同时代的任何一人,胡适在文、史、哲各个领域都有开山之功,为后学指示了门径;其治学以再造文明为目的,开一代风气之先,确立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典范、精神态度。


读胡适,就是在读一个时代的缩影。《胡适文集》用胡适半个世纪的耕耘,呈现了中国现代学术人文起源、发展的整个进程。


◎最经典、严谨,接近胡适思想原貌的经典文集


胡适文稿长期分割两岸,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整理。在胡适全集一直缺位的情况下,《胡适文集》初版于北大100周年校庆之际隆重推出,是第一部全面而精审、未作删改的胡适作品汇总,最大限度保留了胡适思想的丰富性和原貌。


《胡适文集》经过第二版的修订,更是精益求精。文集装帧典雅,至今也是所有胡适文集中最值得收藏的一部。所收内容都与原始出处进行了详细的核校,不少作品直接采用了胡适本人的校订本和北大的收藏本,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。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购买收藏(赠独家好书:胡适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)。



▍延伸阅读

世间如果有君子,名字一定叫胡适

胡适:真理无穷,趣味无穷,进步快活也无穷尽

胡适的三大贡献,历史上无人可比,无人可替代

胡适对民国社会的八个反思

羽戈:台湾遗忘了胡适,不是胡适的悲哀,而是福音

胡适逝世60周年: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,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

羽戈:鲁迅可比高山,胡适可比平原

邵建:少年胡适之

从“鲁迅”到“胡适”:他什么都没完成,却开创了一切

胡适:女人也是人

钱穆对胡适“第一印象”不佳:骨子里不是个读书人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